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只有今春相伴在,花前剩醉兩三場。

贈夢得(唐‧白居易)

心中萬事不思量,坐倚屏風臥向陽。
sim tiong bān sū put su liông, tsē uá pîn hong ngōo hiòng iông
漸覺詠詩猶老醜,豈宜憑酒更粗狂。
tsiam kak ióng si iû ló tshiú, khí gî phîn tsiú kìng tshoo kông
頭垂白髮我思退,腳蹋青雲君欲忙
thâu suî pe̍h huat gōo su thuè, kha thap tshing ûn kun io̍k bông
只有今春相伴在,花前剩醉兩三場。
tsí iú kim tshun siong puānn tsāi, hua tsiân thīn tsuì lióng sam tiông
夢得,劉禹錫的字,白居易共劉禹錫,兩人歲數相仝,趣味相合,tiann7-tiann7(迭迭)往來唱和,人稱「劉白」,ui3(由)贈夢得三首會使概知兩人深厚的情誼,咱人的一生若有一個這種貼心知音的朋友,按爾,人生就無白走一tsua7(遭)。。
「台語文」

今a2(也)日欲來講第一首內面的「老醜」共「剩」字。
台語講,一個人tsin(甚)tshiau3-lau7,教育部字典寫「臭老」,這略啊有較「粗魯」淡薄矣。若,改作「醜老」,是不是較「文雅」啊!「醜」中古漢音tshiu2, -iu尤韻可以為-io, -oo,-au. 所以tshiu2->tshau2,注意看,「醜老」就是頂面詩句內「老醜」的顛倒語!
koh(更)來!「剩」tsia7(茲)的釋義不是「餘」,而是「多」。它是俗字,{與人 hong5}佔用的正字是「」字,兩個字的音攏相仝,ㄕㄥˋ sing7. 形符從「貝」,聲符從「朕」ㄓㄣ ˋthim6 或是tin6。
賸: 物相增加也。从貝朕聲。賸增曡韵。以物相益曰賸。字之本義也。。一曰送也,副也。《註》徐曰:今俗謂物餘爲賸。古者一國嫁女,二國往媵之,媵之言送也,副貳也,義出於此。《左傳·成八年》凡諸侯嫁女,同姓媵。
m7-tsai7-iann2(不知也)什麼時tsun7(辰),音變成sing7,字to7(就)hoo7(與)「剩」借去到現在!
所以,咱嘛欲發這個上古音,要從「賸」,不是從「剩」。啊「賸」字要從「朕」,tin6, 這音可以轉成thin6,從「賸」字衍生出來的兩個字「媵」ing7 從女,「幐」ting5 從巾,前是「陪嫁女」,後是兩頭擔物的「布囊」。玉篇曰:「兩頭有物謂之幐擔」。台語唸謠,「三月三,桃子李子thin7頭擔」。這字thin7,現在的人理解為「均勻」的勻,所以,教育部借「伨」這個會意字,它語義底層的意思是,添加物品予兩邊in7-thin7(勻等)。所以,許成章先生認為應該是「等,稱」這兩個字。潮州話裡面「等」有th-跟-in的音素,講夫妻在炕床上thin7-thau5頭-khun3睏,這thin7應該是「」。但是「thin7頭擔」,用「」,「」字應該也是合理。
「以下為中文」
在教育部的thin7 「伨」還有其他釋義。
1. 婚配。例:姑表相伨 koo-piáu sio-thīn(姑表之間的婚配。古人認為這樣是親上加親。) ,這個有加乘的意味,所以通「媵,賸」字
2. 支持,贊助。這個語意等同「」字。這個字原本沒有這樣的意思,是近代人的用法,所以這個「挺」字,應該也是「」字的假借。
3. 計較,這也是從計重,計物延伸而來,「大人伨囡仔,人會笑。Tuā-lâng thīn gín-á, lâng ē tshiò. (大人和小孩子爭執,人家會笑。),這字可以使用「等,稱
台語的「剩餘」,叫「tshun」, 說來好玩,它採用的字跟上面的字群很像,「賰」tshun2,《玉篇》賱ㄩㄣˇ賰ㄘㄨㄣˇ,富有也。義是不合,不過採從貝,春聲,確實符合後造形聲字的規矩。
中文的「剩餘」就幾個字「剩,餘,殘」,剩如果從「賸」可以有tin音,殘 tsan5 音,這兩個字有一定的音變可以為tshun音。《新唐書·卷二○一·文藝傳上·杜審言傳·贊曰》:「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我叫化了些殘湯剩飯,送與孩兒每吃去。」台語說tshun菜,tshun飯,用「殘菜,剩飯」應該每一個人都看得懂。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脫窗

透過王昭華紹介,看到鄭順聰先生的大作, 台語神怪連載小說「挩窗去弄險」, 真正好,有台語原文,下面kok(復)有中文翻譯,而且,台語詞彙用紅字作記攏連過去教育部閩南語字典,e-tang3(會當)互相參看,na7(若)看無,ma(也)有講古錄音檔,伊講hoo7(與)你聽。伊的主角名叫挩窗,「挩窗」咱先來加以正名一下。
台語的「鬥雞眼」,抑是「斜視」的講法:thuah-thang。thán-tshua̍h-ba̍k, ui3-tsia7(由茲)推斷,thuah音是 tshuah8(斜)的訛音。thang 是 bak(目)的同義字,中文的斜視,是目tsiu(珠)仁走歪去。目珠仁的中文是「瞳」字,ㄊㄨㄥ ˊ,中古漢音tong5, -> thong5->thang5->thang. 的音變。
所以, thuah-thang 教育部寫「挩窗」,啊這個「挩」是「脫」的異體字,兩個攏毋合義!
古字典記載,兩字ti7(在)說文解字,一字在玉篇。
說文,目部:
1.䀺ㄔㄡ :眣也。从目攸聲 thiu。
說文,目部:
2眣ㄉㄧ ㄝ ˊ,ㄊㄧ ˋ:目不正也。从目失聲。thit, that.
目部:
3. 目+剌ㄌㄚ ˋ,lat《玉篇》目子不正也。
前兩字,罕用字,後一字,後造字,三個攏跟聲母th-有關聯。第二個「眣」字,發that白音時,有機會轉成thuah音,而且這個音e7-sai2(會使)用電腦phah(拍)出來!
thuah-thang,ma7也有可能是一種「雙聲聯綿詞」!後者「thang」音,有書證:《南史•陳新安王伯固傳》:“(伯固)目睛揚白。”),揚白是指揚白穴在眉上一寸,意思是斜白眼;“精”(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仲春》:“生子必有喑躄精狂痴之病。”),意思是眼睛斜視。這個「通」字的解釋在《釋名‧釋疾病第二十六》:「眸子明而不正,曰視,言通達目匡一方也。」,所謂「通達目匡一方也。」總感覺是一家之言,如果是採用「雙聲聯綿詞」的觀念來解釋,總是比較「較通」。
若,「窗」字代表眼睛,是近代的講法,字典只有收「靈魂之窗」一詞!
總結,thuah-thang, 的字應該是「眣瞳」抑是「斜瞳」抑是「眣通」!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

比紅兒詩 其三十五(唐‧羅虯)

雕陰舊俗騁嬋娟,有箇紅兒賽洛川。 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

比紅兒詩,為晚唐詩人羅糾描寫官妓杜紅兒的七絕詩組,總計一百首。作者自序: 「『比紅』者,為雕陰(故城在今陝西富縣北)官妓杜紅兒作也。美貌年少,機智慧悟,不與群輩妓女等。余知紅者,乃擇古之美色灼然於史傳三數十輩,優劣於章句間,遂題『比紅詩』。」 後世對其評價不高, 管世銘選七絕時宣稱只「收其一,此外當付之秉炬矣!」 今天因為要談「虛誕」一詞,所以將第三十五首拿出來。
先講「」字,說文:《說文》大丘也。《集韻》古者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謂之虛。《說文注》虛猶聚也、居也。引伸為虛落。今作墟。台灣的童蒙書,千字文,裡面有一段。
pah puann sing lí to thâu lōo百般生理多頭路, iā ū tsē tiàm kah khui phòo 也有坐店佮開舖, iā ū hù hi pâi ke lōo 也有赴墟排街路, iā ū kóng kóo thiah jī sòo 也有講古拆字數, iā ū khan koo kah lo̍h phōo 也有牽罟佮落廍。
赴墟:趕去市集。逐個月約定時日做現場買賣的所在,比如夜市仔、籮仔筐會、牛墟等等。較有名像鹽水牛墟(每月1、4、7)、善化牛墟(每月2、5、8)、北港牛墟(每月3、6、9)。
這個字後來轉成空虛的虛字。由 六虛,《易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位置。因爻有陰陽,每卦之爻變動無定,故爻位稱「虛」。引申空無,不實,徒勞等義。
誕的複字詞,計有「荒誕」,「虛誕」,「誑誕」,三個詞彙意思都一樣,具有「誇大」跟「不實」的元素,來看「荒,誕,誑」這三個字。
: 又大也。《詩·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書·益稷》惟荒度土功。 這個字的源字為 (巟) ,水廣也。引申爲凡廣大之稱。 从川亡聲。《易》曰:“包巟用馮河。”呼光切 hong,這字又可以唸ham3,閩南台語有一句俏皮話,「荒唐無影宋」,後面三個字是好事者加上去的,意思是唐宋多鬼怪無稽之記事,本意即是「子虛烏有」,這字「荒」不念hong, 而是念ham3,而這個音,又跟「」同音,「譀」,誕也,兩字同義,可能是這樣,互相借用音義,「荒誕」,為兩字組合之同義複詞。說到這裡,要另外說台語的另一個詞,就是說夢話,叫「ham3-bin5」,這個「ham3]字,是「詤ㄏㄨ ㄤ ˇ」字,它的音符重定向至「」字,古同「」字,兩個字音符也相同,所以,這個「詤」字原本切音是hong, hong2,也有可能被唸成ham3音,故 「ham3-bin5」,其實是「bin5-ham3」的倒置詞。「眠詤」->「詤眠」。「詤 字」,是由言,亾,(𠃊人),儿丨組成,此字顯然罕用,現今由「」字取代。教育部字典採「陷眠」,乃一記音詞。廣韻中紀錄有兩個字,一個是後造字「寐字,未改成含」,一個是借音字「言+㬎」,「㬎」字即是「顯」字,音hian2,釋義:寐中言語。但很顯然都不是本字。
ㄒㄧ ㄚ ˋ: 1.欺瞞、欺騙。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四八齣》:「則道畫幀兒怎放的個人迴避?做的事瞞神諕鬼。」 2.恐嚇、使人害怕。 如:「別諕我,我可是吃軟不吃硬的!」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折》:「諕的他半晌只茫然,又無那八棒十枷罪,止不過三交兩句言。」 同「」、「」。《唐韻》《集韻》乎刀切,音豪ho5, hau5。《說文》號也。《集韻》或作譹。又《玉篇》火訝切《集韻》《韻會》虛訝切,音罅ha3。《類篇》也。又《訛習諸字》「諕」原與「嚇」同,音罅。今諕嚇誤虎音。
ㄏㄨ ˇ虛張聲勢來威嚇別人。 這個字跟「諕ㄒㄧ ㄚ ˋ」字一樣,原義都是虎聲,或著哀嚎聲,通「號」。這兩字的中古切音都是ha3,跟「嚇」同音,《莊子·秋水篇》鴟得腐,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註》司馬云:怒其聲,恐其奪己也。所以,他有兩個意思,原義是「虛張聲勢來威嚇別人」,這個有「欺瞞,呼弄」的含義,另一個是「驚嚇」人的嚇。近代,兩字分流,前者由「唬」字取代,後者由「嚇」字取代,台語分別發「hoo2」,後者「ha2」,這個「hoo2」音藉「虎」作為音符,後造為「唬」或「諕」字,那它的源字呢?個人認為它是「虛」字或者「荒,謊」字。先說虛字,有「虛誕」一詞,虛偽荒唐。《後漢書·卷二八上·桓譚傳》:「非有奇怪虛誕之事,蓋天道性命,聖人所難言也。」,虛的中古切音為hu,u->oo,如娛gu5->goo5, 斧hu2->poo2,而虛跟虎兩字有共同的部件「虍」虎文也。象形。凡虍之屬皆从虍。荒烏切 hoo2,故兩者有可能同音。再來說「荒或謊」字,hong->hoo,如捧hong5->phoo5,此字有「大,不實」的意思,台日字典紀錄:『五角做一khoo 要(beh)「hoo2」人』,『「hoo2」秤頭』等兩語,前者為「誑」人,後者為「不實」秤重,皆接近「虛」,「荒」,「誕」等義。故,此字源字可為「」字,但字隨音轉,在現代卻是要採用「」或「」字。
tan6, tan7。 《說文》詞誕也。《徐曰》妄為大言也。《廣韻》也。《書‧無逸》乃逸乃諺旣誕。《蔡傳》誕妄。《孔傳》欺誕。《史記‧扁鵲傳》先生得無誕之乎。
:《唐韻》居(ku1)況(hong3)切《集韻》《韻會》《正韻》古(koo2)況(hong3)切,𠀤音㤮(kong3)。《說文》也。《玉篇》惑也。
順便講「」ㄏㄢˋham3《廣韻》《集韻》;下(ha6)闞(kham3)切,酣去聲(ham7)。《說文》誕也。《廣韻》誇誕, 按誕也當作誇也。譀與誇互訓。 教育部收兩詞:ham3-koo2 跟 hàm-kuā-kuā或 ham3-kuah-kuah 前者「譀古」很OK,但後者「譀呱呱」就不敢苟同了。呱呱,為狀聲詞,但是「譀」不是動詞,而是狀詞,故應該是屬於ABB句型,AB互為同義複詞。 古字,「譀」與「誇」互訓,故此句應該是「譀誇誇」。又《廣雅》誇誇,切切也。切切,深切也。「譀誇誇」就等於「傷譀啊啦」。
最後,終於要講到今天的標題,「語虛誕」,等同現今台語的「ue7-hoo2-lan7」教育部字典避諱只有收「hoo2」音為「唬」字,有人寫「畫虎卵」,是因為tan7訛音成lan7(tㄉ,thㄊ,lㄌ,nㄋ為同位音)而造成的諧趣詞,正字應該是「話虛誕」或是「話荒言」。
總整理:
  1. 台語「說夢話」:ham3-bin5 「謊(荒)眠
  2. 台語「子虛烏有」:荒ham3唐無影宋
  3. 台語「胡說八道」:ue7-hoo2-lan7 話虛誕,話荒言
  4. 台語「太誇張離譜」:ham3-kua7-kua7 譀誇誇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六月田水

台灣嘉義民謠,六月田水。表現台灣農村社會的生命力,歌詞中,大部分的人唱,六月田水,「當咧」燒。感覺無屆適當,台語的燒,亦有程度的分別,我聽簡上仁老師的唱詞是,六月田水,「la-lun-a2」燒。這tsiah(才)有夠台灣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X⋯⋯
六 六 六月田水 嘿嘟la lun燒 呵 鯉魚落水喁的喁 喁的喁的喁 喁的尾會搖 。
「喁」是狀聲詞,g-聲母起音,文音是gu5,不過因為取狀聲義,我聽歌聲是「gok」。只要聲母是g-都可以隨意發。
la-lun-a2燒。教育部擬字「拉圇」,想也知道,也是記音字,網路上,「活水來冊房」作者,紀錄「la5-lun7-a2」,跟「la5-lun5-a2」燒,兩種本調,變調後會成「la7-lun5-a2」,跟「la7-lun7-a2」,有這樣的音差(其實念起來差不多),不足為奇,其一,腔口差異,其二,字不明,音就會隨眾口而異。
關於「拉圇」的源字探討,
  1. 林春地編著『河洛話的根及本:台語千句錄』(1996.3.20 再版)第十八頁「走音兮話及錯字」中寫:原音:六分燒; 走音:臘崙燒 。洪惟仁老師也作如是說。
  2. 大陸論壇有提到,安「上日下難」
  3. 許成章先生:暍「上日下難」,略「上日下難」,淟涊 。
  4. 吳坤明先生,聊暖。
首先,「六分」燒,這個屬於比較近代的用語,不像是古語,古語中用「三分」比較多,六分,只有「六分儀」一詞,至於「幾分幾分」都是近代用語。其次,「淟涊」文音「thian2-lian2」,顯然也是一個聯綿複字詞,它的本意是「污濁不明」,後來增義有「溫暖,暑熱」之意,有可能是後來被同音假借。最後,2,3,4裡面有一個共同的字,那就是「上日下難」這個罕用,且沒有unicode編碼的中文字,這個字就是後來演變成的「暖」字,稀奇的是,這個是古字,說文解字有收錄:

安「上日下難」,温也。从日難聲。奴案切。

它的中古漢音lan7。我們再來看它的說文註解:
安(上日下難)、逗。曡韵字也。(溫去水)也。各本作溫。今正。安猶「溫存」也。二字皆平聲。廣雅云。暍、、煗也。安作暍。語之轉耳。巾部云。讀若水溫。則安亦作溫。
大概的意思是,「安」跟「上日下難」兩個是疊韻聯綿詞,an-lan7,「日+難」字義是「溫-水旁」字,也就是後來的「溫」字。「暍」字,「煗」也,這個也是後來的「暖」字,「暍」有傷暑的意思,台語說「天氣傷熱,去hah到」,這個「hah」就是「暍」字,也有拿來用作「溫,暖」的意思。是為了後面「上日下難」念入聲時,拿來做疊韻字,也就是念平聲時,做安an「上日下難lan7」,做入聲時,做暍hat「上日下難lat」。總之,作為同義聯綿詞彙,這個古詞,就是後來的「溫暖」un-lun2,據網友「Hiankun」回饋,有些地方的人是唸「un-lun-a2燒」而不是「la-lun-a2燒」!所以,「la-lun」的源字,可能來自「安「上日下難」」,然後「安」以「溫去水」代,變成「溫「上日下難」」,從an-lan7變成un-lan7,再倒置變成lan7-un, 音節斷點移位,變成 la-lun「「上日下難」溫」,寫成現在語,就是「暖溫啊燒」!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因邪打正諸方會,我此從來正打邪。

因邪打正諸方會,我此從來正打邪。 in siâ tánn tsiànn tsu hong huē,guá tshú tsiông lâi tsiànn tánn siâ

頭白齒黃無伎倆,單單只會破人家。 thâu pe̍h khí n̂g bô kī lióng,kan ta tsí ē phuà jîn ka

網路上流行搧嘴phue2(髀,輔,頰)文,一(幾何gua7)人,不(m7)知是無知抑(ia7)是挑故意,放(幾何gua7)錯誤,蹺敧的文章,另外一邊(ping5 爿)人,就會給(加以)搧嘴phue2(髀,輔,頰),中文講『撥亂反正』,台語講「破解」,「點破」,「講破」,頂面的詩所講「邪打正」,若沒有人來「正打邪」,那就(a2-to7)奸邪當道,禮俗丕變,致使人心不古,道德淪喪,一幅亂世兇年的景象。
今也(a2)日來說,「伎倆」,跟「單單」。
台語講「bo5-gi7-niu7」,無事可做,無聊的意思,講「tso3-gi7-niu7」,做些消遣的事,打發時間。教育部擬字,「藝量」或「議量」,完全無法會意,只能是記音字。來看「伎倆的釋義:
技能、本領。 《舊唐書·卷一九○·文苑傳下·司空圖傳》:「伎倆雖多性靈惡,賴是長教閑處著。」 唐·貫休〈戰城南〉詩二首之一:「邯鄲少年輩,個個有伎倆。」 後來發展成第二義,變成「鬼域伎倆」的貶義詞,原先的比較是中性偏褒義的,「才能」是正途,「才藝」是消遣嗜好,這完全是講得通的。技ki6, 倆liong6,下上聲,本來就是有可能歸上上(第二調)或下去聲(第七調),兩liong6 (文音)->niu62(白音)。k-,g- 清濁聲母之變,故,音義皆通。
台語說kan-ta, kan-na,kan-tann,教育部擬字「干焦」。
1.只有、僅僅。例:干焦賰遮的菜爾爾,你欲無?Kan-na tshun tsia-ê tshài niā-niā, lí beh--bô? (只剩這些菜而已,你要嗎?) 獨獨,毋但 。
2.偏偏。例:叫你莫,你干焦欲!Kiò lí mài, lí kan-na beh! (叫你不要,你偏要!)
教育部的擬字完全不知所云,說帖內容是由庶民角度出發,說民間有一種食物叫「乾焦ta蚵」,沒有水份,只有蚵,所以「干焦」是,「只,僅」,引喻實在勉強。 中文表「只,僅」含意的,還有「單」,以連用「單單」來呈現,kan音,有聯想到「簡」字,不過「簡單」一詞代表另外一個類含義,「單純,平凡」,那「簡單」會不會是「單單」來的呢?中文有綿聯詞的結構,以一個關鍵單字詞,衍生雙聲或疊韻雙字詞,多出來的音,常會找一個類義字來代,如果找不到,就找一個同音字假借,再找不到,就造一個形聲來用,廣韻中多出來那麼多的字,有些就是這麼來的!那「單」字文音,tan, 白音,tuann,有可能變音「ta」,而「kan」音是聯綿前字的音,「單單」發「kan-ta」,許成章先生,擬字「簡單」,簡字本就有「少」意,照古義,「簡+單」可以有「僅,只」,不過「簡單」是近代語,「日語」也有簡單一詞,都是「單純」,「容易」的意思,而不是「僅,只」的意思。故,kan-ta,應該擬字「單單」比較合理。「kan-ta」,斷錯音,節就成了「kan-na」,兩個音,指的都是同樣的意思。 另外有台語有「kan-kan-a2」,這就不能說是「簡簡兒」,但如果說是「單單兒」,就合乎古詞彙的「單單」,由此反證「kan」是「單」的聯綿前字,不是「簡」字。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

周邦彥,宋朝四大詞人,僅次於蘇東坡,又有一說,周邦彥為詞首。周邦彥的詞風,優柔婉約,香豔纏綿。喜歡用典。來看它一首詞。主旨是念遠懷人,抒寫了對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全詞通篇都是想像,描寫真實細膩。上片是想像春日黃昏,女子在繡閣理絲簧愁歌的情景,表達了對女子可望而不可即的憂傷;下片繼續想像伊人待月西廂的情景,抒寫遠隔天涯、相見無望的痛苦怨恨和強烈期盼相見的痴情。

新綠小池塘。風簾、碎影舞陽。

sin li̍k sió tî tônghong liâm tōngtshuì iánn bú siâ iông

羨金屋去,舊時燕,土繚繞,前度莓

siān kim ok khì lâikūsî tsâu iànthôo hua liâu jiáu, tsîng tōo muî tshîng

繡閣鳳幃深幾許聽得理絲簧。

siù koh hōng uî tshim ki hú,tsîng thiann tit lí si hông

說又休,慮信,未歌先咽,愁近清觴。

iok suâ iū hiulū kuāi hong sìnbīko sian iàntshiû  kīn tshing siong

新妝,開朱戶,應自待月西

iâu ti sin tsng liáukhui tsu hōoing tsū tāi se siong

最苦夢魂,今宵不。問甚時說與,佳音密

tsué khóo bāng hûnkim siau put tò i hiannbn̄g siánn sî suat ú,ka im bi̍t hò(ng

寄將秦鏡,偷換韓

kià tsìong tsîn kiànn, thau uānn hân hiong

天便教,霎時廝見何妨。

thinn piān kà jîntiap sî su kiàn hô hông


(1)金屋:泛指華美之屋。暗用漢武帝金屋藏嬌故事。
(2)土花:苔蘚。
(3)莓牆:長滿苔蘚的牆。莓,苔蘚。
(4):奏。絲簧:弦管樂器,亦泛指一般樂器。
(5)芳信:女子的書信或期約。
(6)清觴(ㄕㄤ):美酒。觴,酒杯。
(7)待月西廂:指情人幽會。元稹《會真記》崔鶯鶯給張生詩中有“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句。
(8)密耗:秘密的消息。
(9)秦鏡:喻指夫妻或男女間相愛的信物。東漢秦嘉在外做官,其妻徐淑因病還家,秦嘉遂以明鏡等物寄贈,以表思念。
(10)韓香:原指晉賈充之女賈午愛戀韓壽,以御賜西域奇香贈之。此處指情人的贈品。樂府詩云:「盤龍明鏡餉秦嘉,辟惡生香寄韓壽。」
在這裡我們要來探討,「伊行,來看字典的釋義。行有很多音,ㄒㄧ ㄥ ˊ,ㄏ ㄤ ˊ,ㄒㄧ ㄥ ˋ,ㄏㄤ ˋ。來看ㄏ ㄤ ˊ的音。 行:ㄏㄤˊ
  1. 行列。直列為行,橫排為列。 《左傳·成公二年》:「屬當戎行,無所逃隱。」 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hong5。」
  2. 處所,用於人稱之後。 宋·周邦彥〈風流子·新綠小池塘〉詞:「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 《水滸傳·第一四回》:「你這等賊心賊肝,我行須使不得!」 次韻同舍李支使夢與二首 其二(宋‧王之道)   短短燈檠便且光,看書猶記感秋涼。 飄零未遂襟期遠,遲暮徒驚歲月傷。 初喜嫩荷青直蓋,不知新竹粉儲霜。 相從益覺交情篤,時擲隋珠到我行hong5。
「 伊行,我行 」 ,是宋朝人的口語,意思是「你那哩,「我那裡」,換作閩南台語,就是「你-hia7」,「我-hia7」,「行」的中古漢音有hing5, hing7,hong5, hong7, hong62,上古漢音 「kiann5」,有一定的音變理由可以為「hia7/hia5 」。教育部建議用字採「遐」字,為「名聞遐邇」的遐」,是「遠方」的意思,與台語的「hia7/hia5 」語感有差。

到了清朝,「 伊行」,又成了「你們,或他們」的意思,取的是前面字典釋義1,行列的行,也就是複數的「你,他」。換做閩南台語,就是「lin2, in」,原本就是一個合音字,伊i-,跟行-ing,急讀合音,原本有人擬成「你等,伊等」,現在既然有書證,「 伊行」,後者更顯典雅。 清 李漁 《久要》:「我奉勸伊行(lin2),莫把無情咎。我私心豈不戀溫柔。」 李漁 《風箏誤·釋疑》:“我記得初報狀元那一晚,曾做箇惡夢,夢中的人就是這副嘴臉,記在惡夢裡,受伊行(in)。” 教育部字典擬成,「 怹 , 他+心」,或「 人+因」,前者罕用字,後者無unicode字型,電腦打不出字來。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平原沮洳高岸崩,徒杠墊沒人不行。

閩南台語的捉迷藏與潛水,台灣優勢腔叫「bih-sio-tshue7」,「tshang3-tsui2-bi7」有好幾個字可以探討。另外,其他不常見的說法有「tiam3-tsui2-bi7」的tiam字,也可以發揮很多。

揣 ㄔㄨ ㄞˇ,《說文》量也,度高曰揣。後延伸有「猜度」之意。中古漢音:tshui2, tsui2, tsui3,tshuan3, tshuan2, suan7,tuan5 -ui, -an 韻,-ui 可以變ue韻。音可以通,但義卻不通,「度量,猜度」,跟「尋,找,查,求,索,覓」意思不合,「找」,近代用法「找尋」,「找錢」,這個是「划」的異體。「查」字=槎,水中浮木。應該是「察」的假借字。「尋」sim5(文),siam5(),兩臂之長為尋,為度量單位,《說文》繹理也。後引伸為「找,求」,「求」kiu5, ku5,「索」,sok,soh,soo3,「覓」,bik8後四者,音都不合。剩下只有「察」字,比較有可能,tshat, tse3->tsh(u)e7。以音找字,有「揣」,「察」,但都不甚理想,「尋」字音為sim5,說文: 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工、口,亂也。又(叉)、寸,分理之,音「彡」。原始的字還有左「彡」邊,為音符,發 sam, siam。故「尋」發 siam5音。但是後來省「彡」,成為現在的「尋」,那就從「工」,「口」,「又」「寸」四個字來找音符,其中「又」,本為「叉」形,故可發tsha()tshe()音。因此,教育部建議用字,苦心造詣找到的「揣」字,反而不如真正代表「找尋」的「尋」字。

bih 1ㄇㄧㄝˋ《說文解字·見部》:「覕,蔽不相見也。2ㄆㄧㄝ迅速的看一眼。《莊子·徐无鬼》:「是以一人之斷制利天下,譬之猶一覕也 。」此處莊子寫白字,應該為「」。此為會意字,從目從蔽(敝),pe3, pe7 其促音為piat->phiat 等於「撇」字義,書法向左斜下的一筆曰「撇」,有「,丟棄」,「,擦拭,飄過」的意思。台語說「衫合(a7)褲phiat phiat leh,這爾垃圾(儖儳)la5-sam5」,這字phiat有「撇」義,但是,應該寫「」字,這兩個字古音相同,可能同義互訓,音也互相假借。故「拂」除了有「弗」音huthui外,還有phit集韻」普(phoo2)(bit8)切,讀與匹近(phit4)泊,風動貌。台語有句話叫「phiau-phiat:教育部寫「飄撇」,就上面所言,「拂phit」,「泊phik」都有可能是「phiau-phiat」的「phiat」字,但「泊」字當動詞,為「止」,「飄泊」,四處流浪的意思,似乎不妥,如果是「飄拂」,意思就比較接近「風動」的形容詞,寓意「神采,飛揚跋扈的意氣風發,瀟灑自恣的神情」。許成章先生擬字「飄翩」,「翩」,「疾飛貌,亦言「搖曳飄忽,風流瀟灑」故此字亦通。李白春日行仙人飄翩下雲軿。是謂也。「翩」,中古漢音,phian,其促音為phiat 故「飄翩」的擬字,是合情合理的!

飄撇:瀟灑、帥氣,多半用指年輕男性帥氣灑脫。例:彼个少年的看起來誠飄撇。Hit ê siàu-liân--ê khuànn--khí-lâi tsiânn phiau-phiat. (那個年輕人看起來很瀟灑。) 

有點扯遠了,再回到「」字,這個字形符為「見」,聲符兼形符為「必」,此字的諧音字如「宓」,「密」「毖」等字都有「藏,深」的意涵。但是單「必」字,古意為「分極,標竿」已經不用,現今只剩下「必須,一定」的意思,所以這個字有點尷尬。「覕」本來是,不相見(形聲字),現在反而很輕易的被看成會意字「一定要相見」。而此字亦為罕見字。中文的藏字,尚有其它如「蔽,匿」,前者「蔽」就是「必」的同音假借字,「蔽」有「遮,掩,屏,斷,藏」的意思,其音pik有一定機會變音為bih。「匿」,亡也,微也。中文有「藏匿」一詞,兩者同義複合詞。「匿」,lik, nikl,n 聲母,要變成b聲母也不是不可以,n->m->b。「微」字,《說文》隱行也。中文中的「微服出行」中的「微」字是也,中古漢音,[bibi5],促音「bih」,故「覕」為古字,「微,蔽,匿」通今義,就看如何取捨了!

中文捉迷藏,還有一個字「tiam3」,遍查線頂字典有
tiam3-bi7-niau」,「tiam3-moo-niau」,「tiam3-niau」,以此相近的詞還有兩個一個是潛水的「tiam3-bi7-tsun5船」「tiam3-tsui2-tsun5船」,「tiam3-tsui2-bi7」,一個是井底之蛙的「tiam3-khang(kha)-kue)」。

關於躲藏,台語講「tshang3」,陰陽轉化,就成了tshan3,合口閉口之差就成了tsham3,「潛」的中古漢音為tsiam5, tsiam7,有一定機會轉成tiam3。所以藏,潛互為演化近義字,說文:涉水也。一曰藏也。tshang3-tsui2-bi7」,可以是「藏水沒」,也可以是「潛水沒」,「tiam3-tsui2-tsun5」宜寫成「潛水船」。而井底之蛙的tiam3,則應該寫成另外一個字「」,tip8音,但是它另外一個諧音字「墊」音為tiam3,「」字當動詞是「下,沉」的意思,故「蟄」也可以唸成tiam3,「tiam3-khang-ku(e)」,可以寫成「蟄孔龜(蛙)」。這個「沉」,也是近義字,音tim5。「潛,沉,墊」都可能唸成tiam3,都有下沉,之意,「潛,沉」另有淹沒之意。墊跟沒複合使用也有沉沒的意思。「tiam3-bi7
可以擬字為「沉沒」,「潛沒」,「墊沒」,以現代語境來說,以「潛沒」最為合理。「墊沒」一詞可以找到,孫承恩,苦雨一詩。

七月八月雨浸霪,黯黯經旬愁太陰。
今朝忽然雨如,烈風冥冥翻屋瓦。

巨靈倒捲天河,狂風疾奔橫四野。
洪濤崔嵬如山立,陂塘溪湖水皆溢。

舟航高拂屋簷過,魚鼈低從籬罅入。
平原沮洳高岸,徒杠人不

上田下田莽為浸,何論町畦并溝
是時田禾方吐,根株飄蕩沉泥沙。

不見黃雲揺稏,但見白浪喧群蛙。
老翁晝哭夜嘆息,婦女稚子無人色。

不愁朝夕救死,秖恐官司租賦迫。
租賦迫奈何,空將鞭朴催。

須蠲除活百姓,日望天邊恩詔來。

題外話:另外一個「tiam3音」,在………(地方),教育部擬成「踮」字,而這個字的釋義卻是抬起腳跟而腳尖著地,所以是一個借音字,不如採用「」字,該字有「立」又有「停」之意,合乎台語「tiam3」的意旨,中古音,tam3,很容易可以轉化成tiam3.

bi7一字,可以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此處的「沒」是「沒入水中」,等同潛水的意思。也可以是「」,《文選·賈誼·弔屈原文》:「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教育部字典擬字為「沫」,hue7灑面,音義皆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