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出死線1-4節

1-4 Hit-sî o͘-thn̂g chin sio̍k, Chì-khîn ê lāu-pē, bé-siu chin-chē lâi ji̍p-tī lāu-nih, téng-bīn kô͘ khe-té ê hún-thô͘. Hit-ê thô͘, kô͘ ê sî, lāi-bin o͘-sek ê thn̂g-chúi, lāu-tùi ē-té chhut-khì, chit-ê chúi thang gô chiú. Téng-bīn ê thô͘ nā ta chiū koh ōaⁿ, án-ni 3-pái, āu-lâi lāu-lāi ê thn̂g chiū kian-tēng pìⁿ-chò pe̍h-thn̂g, chin ū kè-ta̍t.  


Hit()時烏糖真俗,至勤ê(ㄟ, 的)老父,買收真濟來入tī() lāu-nih(漏裡),頂面糊溪底ê()粉塗。Hit()個塗,糊ê()時,內面烏色ê()糖水,流tùi ()下底出去,這個水thang(「得當」的縮音) gô ()酒。頂面ê()塗若礁(焦,乾「漢義」)就koh ()換,án-ni(按爾,焉爾)三擺(),後來lāu()內ê() 糖就堅tēng()變做白糖,真有價值。
http://art.tnnua.edu.tw/ahd/pdf/ 台灣傳統製陶製具及方法。 福建《泉州府志》亦稱:初人不知蓋泥法,相傳元時南安有一黃姓牆塌壓糖,去土而糖白,後人遂效之。由此可知,中國最早開始使用蓋泥法的時間,可能是西元十四世紀左右, 福建南安地區的私人製糖業在偶然的狀況下,發現了覆蓋濕泥以促進砂糖脫色的方法。
「thang」(「得當」的縮音),台語的thang,漢義為「得」或「當」,有時用「得」有時要用「當」才能上下文語意通順,其實將它看成「得當」的縮音,就連音也通了!「得當」釋義:妥善、合宜。《易經·噬嗑卦·象曰》:「貞厲无咎,得當也。」,此句中,用「得」較順,但音不符,用「當」音較合,但上下文義較難理解。
koh 漢義為「更」,「復」,「再」等義。教育部建議用字為「擱」,為一記音字,「更」有「更加」,約等於koh-k(h)a2(吳坤明),「復」中古漢音為hok8,h-聲母,常與k-聲母互轉,-k 入聲常與-h入聲互轉,得hok8->koh4。
「礁」(焦,潐,乾「漢義」)ta,在現代或文獻的用法,除了「臭火焦」一詞外,其餘多指「心焦」等形而上的情緒描述。「潐」,水盡曰「潐」,音義皆與「焦」同,且為罕用字,故不取。中文中,乾涸,乾燥,乾枯之意的ta,都是「乾」字,所以,至少從古以來,ta 的字已經分流!把它看成訓讀也未嘗不可,但卻有助於溝通理解!
án-ni」,教育部建議「按爾」,接近「音」,許成章建議「云爾,焉爾」接近義。
tēng:「」:《集韻》《類篇》𠀤堂(tong5)練(lian7)切,《廣韻》古(koo2)賢(hian5)切《集韻》,音奠(tian7)->ting7。木理堅密也,台語有「戶橂」一詞(大門底下的橫木)。此字,音義皆合,但木偏旁不符通用原則,罕用字,且書證無。「」:《廣韻》五(goo6)更(king3)切《集韻》《正韻》魚(gu5)孟(bing7)切,𠀤額去聲(ging7/廣韻 白nge7 )。堅牢也,强也。《杜甫詩》書貴瘦硬方通神。 ging7, 聲母 g- 轉t-,就成了ting7。「硬」為台語「ting7」的對應中文,音義皆可推衍相通。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拚死成何事,劉伶輩誤人。

鄉音社分享了【吳越文化】閒話常熟話 (1-4期) 影音,其中談到幾點:

  1. 常熟人的遠祖,孔子的弟子,子遊,為常熟人,將當時的雅言帶回常熟,故常熟方音遺留有不少當時的雅言。
  2. 常熟話保有古詩文該有的八聲調。不過他的平上去入調值,跟古詩文的不符(我的觀察)。
  3. 常熟話為吳語系,保有古詩文的韻腳,舉例,斜,念sia5,這個音跟閩南台音一致。故古詩押六麻韻部的,遇到斜字,常熟話都能押韻。
  4. 常熟話與陝西方言有些語調,語音,語詞相同,譬如「拚死」,他舉常熟話的「拚死吃河豚」一句俗諺。(轉自26分:39秒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599&v=g13UUriJSrs)。這個語彙,在中文字典上都找的到,但,最重要的,它在閩南台語系中,依然存在。今天要來談「拚死」這個詞。先來看唐,元稹的一首詩。這首詩描寫類似血鑽石的概念,採珠人冒死自深海採得光彩奪目,價值不菲的珍珠,而有錢的人卻一擲千金毫不吝惜的只為買一個美婢(刺石崇以三斛明珠聘綠珠為妾)事。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出死線1-3節

1-3 Chhn̂g-chêng Ê Chê-bî-thûi
Hit-nî 2goeh8 26 ji̍t, chhoah han-chû ê sî, chháu-po͘ tng-teh kheh kam-chià. O͘-môa kap thô͘-tāu siu-sêng liáu, peh-thn̂g kái kúi-nā cha̍p lāu. Kó͘-chá ê lāu, sī chhin-chhiūⁿ tâng-cheng tiàu-tò ǹg, téng-bīn khoah, ē-té chiam, kóa 1-ê khang. Sī ēng po̍h-po̍h ê thô͘ khì sio, chhin-chhiūⁿ hiā ê sek-tī, chha-put-to ū am-kng hiah-kôan hiah-tōa.

床前ê() 齊眉槌
Hit()年2月26日,chhoah()蕃薯ê 時,草phō͘ ()tng() teh ()kheh(夾,硤)甘蔗。烏麻 kap(佮,合,共) 塗()豆收成了(liau2),白糖kái幾若十lāu(漏,𥕟)。古早ê lāu,(漏,𥕟)是親像銅鐘吊倒向,頂面闊,下底尖,kóa() 一個孔。是用薄薄ê塗去燒,親像瓦ê 色緻,差不多有am()缸hiah()懸(高「漢義」)hiah()大。

  1. 礤床兒: 礤ㄘㄚ ˇ: 一種把蔬果刮刨成絲的廚房器具。在木板或塑膠板等中間釘嵌一塊金屬片,片上製成許多小窟窿,使翹起的鱗狀邊緣成為薄刃片。tshuah蕃薯,是tshuah番薯簽tshiam(「纖」義)。礤,本是名詞,在此當動詞用。
  2. 草phō͘(廍ㄆㄡ ˇ):糖phō͘的另外一種講法,斯當時,製糖所多為草寮故名。
  3. 塗,有「泥」的意涵,多指含水的土。教育部建議用字,民俗用字,其實單用「土」字,音義皆通,何不採用?!
  4. 「kheh」: 「𤲍 甲+夾」《字彙補》下甲切,音轄。相著也。(教典用字)->字義跟「夾」一樣,不如直接用「夾」字,台語說人很多,人擠人,叫「人kheh人」,寫「人夾人」也能會意(王康旻)!台語有句「儂𤲍甲會出汁[lâng kheh kah ē tshut-tsiap]。」差可比擬,中文也有「夾磨」一詞。另有人寫「硤」,字義:地名,山名,通「峽」,是擴充釋義,台灣地方誌內多採用此字,屬於增義用字。(吳坤明)!kheh甘蔗,就是擠壓甘蔗汁。
  5. kái 字,不明,發此音的字計有:改,骱,解。
  6. 《安平縣雜記》: 剝蔗尾之人,以牛婆管理在蔗園運蔗入廍硤糖,每𥕟毛一百五十筋,除二十五筋,實糖一百二十五筋。 《噶瑪蘭廳志·卷六》: 初硤蔗漿,半多泥土,煎熬一次濾其渣污,再煮入於上清,三煮入於下清,始成黑糖,亦曰沙糖;乃入𥕟 (lau7)待其凝結,用泥封之,半月一易,三易而後 lau7:𥕟:《台灣縣志》 糖:砍蔗研汁,煮而成糖,裝在𥕟中,其色微黃;覆以泥土,遂變成白。再煮堅冰,又名冰糖。 糖漏是臺灣清朝土法製糖的重要容器,形狀呈圓錐形漏斗狀,口大底尖,口緣有闊邊,便於提取,最下方有一圓孔。全為橙色素燒泥質陶,不夾砂也不上釉,以手拉胚成形。最早記載在康熙56年周鐘瑄撰《諸羅縣志》
  7. 懸:形容高聳, 陡峭。 懸從縣音,中古漢音,kuan5。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六》: “自 獅林 西陟其嶺, 即可望見絕頂西懸。” 清 顧炎武 《居庸關》詩: “ 居庸 突兀倚青天, 一澗泉流鳥道懸。”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二: “樓駕三重, 崖懸百尺。”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出死線,1-2節次數
1-2 Chng-gōa m̄-sī chhân chiū-sī hn̂g, sī chit-chng ê lâng teh keng-êng. *** * * * Chng-lāi ū chi̍t-ê lú-chú, miâ-kiò Chì-khîn, ki-kut tàu-tah, kha-chhiú bín-chia̍t. Hit-nî 16 hòe (1887 nî), pē-bó iáu tī-teh, sió-tī chi̍t-ê. Lāu-pē Khó͘ Tek sī tōa choh-sit-ka, gû kah chhia, ta̍k-hāng ū. Lāu-bú sit-bêng, sió-tī sè-hàn, lóng-sī Chì-khîn teh chò lāu-pē ê pang-chān. Sui-sī iù-chíⁿ; iáu-kú chò-kang khîn-khîn, kha-chhiú mé-lia̍h. Móe-pái lo̍h-hn̂g siah chià-bóe, iâⁿ-kòe lâm-chú to-to; nā chiūⁿ-soaⁿ chhoah han-chî, iā-sī sèng-kòe hū-lú chē-chē. Tāi-ke óa-óa-kiò. Chì-khîn sī hàu-sūn pē-bó ê lâng, thàu-chá khí-lâi, nā m̄-sī chiūⁿ-soaⁿ pang-chān lāu-pē keng-lông piān-sī khan in 4, 5 chiah gû-káng khì chhī, ta̍k-ji̍t sī án-ni

庄外m̄ ()是田就是園,是這庄ê()人teh()經營。 庄內有一個女子,名叫至勤,枝骨tàu-tah(鬥搭),腳手敏捷。Hit()年16歲(1887 年),父母iáu(猶) tī-teh(在咧),小弟一個,老父許德是大做穡家,牛 kah(佮,合,共) 車,逐項有。老母失明,小弟細漢,攏是至勤 teh ()做老父ê(ㄟ,的) 幫贊。雖是幼chíⁿ(稚,仔,紫,iáu-kú(猶故) 做工勤勤,腳手mé-lia̍h(敏捷)。每擺()落園削蔗尾,贏過男子多多;若上山chhoah()蕃薯,也是勝過婦女濟濟。逐家óa-óa(哇哇)叫。至勤是孝順父母ê(的)人,透早起來,若m̄() 是上山幫贊老父耕農便是牽in(𪜶,怹) 四、五隻牛káng(犅 ㄍㄤ)去飼,逐日是án-ni(云爾,焉爾,許成章)。
  1. 【鬥搭】tàu-tah :說話有組織有條理。其他可能用字,「到達,王康旻」,「到著,許成章,(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到貼」』,等同中文的「到位」意思。其他語意還有,勻襯 / 投緣 / 協調 / 相稱 / 配合 / 貼切 / 意氣相投 / 搭配 / 搭調 / 搭擋 / 搭檔 等等。
  2. tī-teh(在咧):ti7 = 在 ,teh,或是leh,可能是後綴詞,用擬音字「咧」代用。 「在」,釋義: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論語·學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對照上條「父母iau2 ti7-teh」,對應的「ti7」字,就是「在」字。
  3. chí(稚,子,仔,紫):教羅拼音tsi2, 台語有 「tsi2薑」一詞,嫩薑色紫,故可以有[紫薑],而「子」或「仔」,有小的意思,「稚」有幼的意思,五者都是選用字,其中又以「稚」最合義。 「茈薑」一詞,見於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茈薑蘘荷。《註》茈薑,茈上齊也,薑之息生者,連其株本則紫色也。「茈」也是教育部的建議用字。「茈」「紫」可能互為通假。
  4. 腳手mé-lia̍h(敏捷):跟上面的 腳手bin2-tsiat8,互為對照,一個白音,一個文音,兩個用字理當相同,是「敏捷」二字。 (陳冠學:勉力)
  5. 「擺」:phai2的借音字,正字是「」字,台語的「phai2」,有時講「kai2」,兩音的用詞是相同的,譬如,這pai2=這kai2, 一pai2=一kai2, 每pai2=每kai2 以此類推,「回」hue5,屬於十灰韻部,韻母為-ue, -e, -ai, 吟詩時常押-ai 韻,故古音是-ai韻。日語的「回」音讀為:かい(kai), え (e),呼應,「回」字古聲母為k-,韻母為-ai,而ph-聲母應為音變的結果。(參考陳冠學高階標準台語字典)
  6. 礤床兒: 礤ㄘㄚ ˇ: 一種把蔬果刮刨成絲的廚房器具。在木板或塑膠板等中間釘嵌一塊金屬片,片上製成許多小窟窿,使翹起的鱗狀邊緣成為薄刃片。tshuah蕃薯,是tshuah番薯簽tshiam(「纖」義)。礤,本是名詞,在此當動詞用。
  7. 「kah」:連接詞,等同「和」字,「和」字可能是「合」字的通假,「」的白音有「kah」,請參看之前網誌。教典採用異體字「ㄍㄜ ˊ」,民間戲本採「」字。
  8. 「iáu-kú」:「依舊」(王康旻)或者「猶舊」。 或者「猶故自」,省詞「猶故」。釋義:尚自、還是。元·關漢卿《拜月亭·第四折》:「妹子阿!你好不知福,猶古自不滿意沙!我可怎生過呵是也。」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二折》:「猶古自身心不定,倚遍危樓,望不見長安帝京。」也作「由古自」、「猶兀自」。
  9. 「in」 : 「伊」的所有格或複數,「伊」為第三人稱代名詞,當複數時是,「伊等」的合音,當所有格,等同「伊的」連詞。教育部建議用字「𪜶 人+因」的造字。中文字有通假的慣例,與其使用打不出字的「人+因」,不如用借音字「殷」!這是我的看法,「in」的常用同音字,有「因」,「殷」,「姻」,「恩」,其中以「殷」字,最不會混淆。另有人建議用「ㄊㄢ 」只能訓讀為「in」!中文義是,第三人稱代詞的尊稱。
  10. 以下純疑!可以省略不看! 『 óa-óa(倚倚)叫(kio3,王康旻):這句語意不清,kio3 這音,只有「叫」字,若是,前面的oa2-oa2只能是狀聲詞,「哇哇」,如此一來,上下文意就更不清楚了,oa2-oa2 也只有一個詞,「倚倚」,還好,王康旻先生的字典有收錄「kio3」一詞,是「做」。這個「kio3」翻作「做」,是由台語,kio3-si7「做是」,「以為是」來的。』
  11. 牛káng( ㄍㄤ ):公牛。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十.獸部.牛:「釋名:牛之牡者曰牯、曰特、曰犅。」

出死線 作者:鄭溪泮

1-1 Ū Chi̍t Ê Lú-chú 有一個女子
Tâi-lâm chhī-gōa chi̍t só͘-chāi, kó͘-chhêng chin-chē, tek-phō ām-ām, put-sî chhiū-ba̍k chhiⁿ-chhùi, pah-hoe siông-khui. Ta̍k-ji̍t poe-chiáu, chheng-chheng bān-bān, tī hit chhiū-téng, ki-ki-kiuh-kiuh, poe-lâi-poe-khì, chhiū-nâ ê bō͘-sēng thang chai; ná-chún Sèng-chheh kóng, Kòa-chhài tōa-châng, poe-chiáu lâi hioh i ê ki. In-ūi Iû-thài ê kòa-chhài, chhù-téng gōa kôan. Ūi-tio̍h chiáu kap chhêng hiah-chē, chiū kiò hit só͘-chāi Chiáu-chhêng-chng. Chng-lāi chi̍t-sian Sam-lāu-iâ, sī chng-bîn teh hok-sāi, ǹg-bāng pó-pì chng-thâu. Gōa-ūi ê sin-sū siok-lú, iā siông-siông lâi chia sio-hiuⁿ tiám-hóe, sio-kim po̍ah-poe.
1-1 有一個女子
台南市外一所在,古榕真濟,竹phō (篰「線頂」,圃phoo2->phoo7「我」)ām-ām(蓊蓊),不時樹木青翠,百花常開。逐日飛鳥,千千萬萬,tī hit(在 tsi7->ti7, 彼)樹頂,ki-ki-kiuh-kiuh(吱吱叫叫kiu3->kiuh),飛來飛去,樹林ê (ㄟ綴詞,等於「之」)茂盛thang(通「教典」,當「漢義」tang->thang)知;若準聖冊講,芥菜大欉,飛鳥來歇伊ê(ㄟ綴詞,等於「的」) 枝。因為猶太ê芥菜,厝頂外(等於「餘」)懸。為著鳥 kap(佮,合,共,)榕hiah (遐「教典」,許 hi2->hiah「洪乾祐」)濟(多「漢義」),就叫hit()所在鳥榕庄。庄內一仙(身sin->sian,「王康旻」)三老爺,是庄民teh(在 ti7-teh)服事,向(仰 iong2->ng2 )望保庇庄頭。外位ê 紳士淑女,也常常來chia(這tse->tsia 「我」))燒香點火,燒金po̍ah-poe(卜杯,桮,貝)

註解:
  1. phō (phoo7): 大概猜是「糖phoo7」的「phoo7」字,教典寫「廍」,這裡,指「竹叢」,線頂寫「篰」字,我感覺較接近「圃」字的字義。
  2. ㄧ ㄤ ˇ=:仰仗。說文解字:「卬,望也,欲有所庶及也。」giong5, giong3 ->ng3 2.
  3. sian, 身sin->sian: kui-sian-lang5 渾身人, tsit-sian-hut8(put8)一身佛
  4. :這麼、如此。如:「許多」。宋·蘇軾〈次韻答文與可見寄〉詩:「世間那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宋·朱熹〈觀書有感〉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5. :者箇(指物)(「個」 指人))的合音。 指示形容詞或代名詞。如:「這裡」、「這個人」、「這時候」。《老殘遊記·第四回》:「強盜一定在村莊上了。」
  6. 樹林ê 茂盛thang知: 為「當知樹林之茂盛」的倒語。

後記:閩南台語文字化後,還是有不少用字,讓非閩南語系的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文字,本是一脈相傳,字音,在時空流轉中,或變,或訛,或竄,或譯而流失本來面貌,因此此篇文章,試著以字義優於字音的原則來選用字,其中不免有「訓讀」的嫌疑,寄望能拋磚引玉,賢達高人,不吝指教,期待台語用字更為合理,讓多數人能接納,採用!